Published on 2016/6/30
邱育姿 諮商心理師
許多人常提及「每個人都是當了父母以後,才開始學著當父母的」。然而,父母這門課卻不容易。許多人將父母角色改善,也願意嘗試更多的教養方法,卻往往抓不到核心。別人用這樣的方式教養小孩,效果極佳,但為什麼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是不行。
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就是孩子的情緒表現。孩子不當情緒表達方式大約分成兩種:一種是外發式的,如哭鬧、罵人、打人、摔東西…;另一種則是內隱式的退縮、不說話、生悶氣…。面對孩子的情緒,父母一般都會先安撫或好言相勸,但在哄、騙、威脅皆無效後,父母往往也會因而動怒。尤其在大眾的場合,父母內在情緒的不安與焦慮越拉越高,當下只落在如何讓孩子不要有情緒。很多時候,我們往往急著說服孩子不要在意,卻忽略孩子心中的想法與感受。不管事情如何多麼小,孩子所感受到的難過、委屈、生氣…都是真實的,就是這些真實的感受將孩子困住了。因此,父母需要有能力應對並深刻瞭解孩子的情緒、感受。
例如:「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被同學弄壞,哭的泣不成聲。」多數父母會急於安慰說:「沒事,重買一個就好」。其實,孩子情緒的表達,不單單是向外,同時也含括向內的意義。向外,告訴他人,我受了委屈、我很難過;向內,則是告訴自己,確認自己的心情、自己的感受。試著聽見哭聲裡的意涵,試著讓孩子在哭泣時連結到自身的存在。因此,我們可以換另一個方式:「哭沒有關係。」「你是哭什麼?」「哭生氣?哭難過?哭傷心?還是哭其他?」當孩子回應哭生氣,我們可以接著問「你的生氣有多大?是山一樣大?還是饅頭一像大?」陪著孩子一起面對生氣,讓孩子的生氣可以從「饅頭」變成「雞蛋」變成「彈珠」,最後變成「沙子」。讓孩子經驗自己的生氣,從過程中逐漸放鬆、恢復安心與快樂。
孩子心靈的療癒,最重要的是通暢與和諧。坦白說,做很不容易,但別輕言放棄。若可以的話,試著在心情平靜後,聽聽看孩子心中的委屈,抱抱他(她)。若還是感到不易,那麼至少在每天孩子睡前給予深深地擁抱,讓其感受到愛的流動吧!